走在前 挑大梁 当先锋——天衢新区2025年新年献词
岁月更替,华章日新。2024进入历史,2025长路在前。
过去一年,天衢新区迈着矫健坚定的步伐,就像一位雄姿英发的少年,生长着,变化着,闪光的历史坐标早已在人心深处镌刻了难忘的印记。
回望2024年,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,自信自强、守正创新,踔厉奋发、只争朝夕,奋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区的壮美实践中。
40万名新区人,在时代的浪潮中奔涌前进,成就了一个奋进的新区。
这一年,发生了不少新突破,它时刻鼓舞人心。争取省级以上试点31个,其中国家级试点7个。人才引育、特种设备监管、基层医疗服务3项工作被国家部委全国推广,知识产权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、房地产市场发展3项工作获得省督查激励,冬小麦绿色高产、残疾人“社区微业”等3个国家、省级现场会在我区召开,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获得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。文旅融合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,“新青年”音乐节火爆出圈,全网宣传点击量超30亿次,3家景区晋级国家AAA级景区,董子文化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,系全市唯一。
这一年,见证了经济稳中向好,它彰显了综合实力。今年前三个季度,地区生产总值310.1亿元,增长6%,高于全市0.7个百分点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.5亿元,全市第二。1至11月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.1%,高于全市0.6个百分点;税收29.7亿元、全市第一,占全市比重18.8%;进出口152.4亿元、全市第一,占全市比重 25.3%;民间投资占比提升4.1%,全市第一。
这一年,落地了一批优质项目,它体现了提质增效。实施项目“四个一批”工程,先导激光雷达、日之容高端环保智能制造等总投资1040.5亿元的163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;恒力电机海洋装备产业园、皇家小虎华北超级工厂等总投资218.7亿元的4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;山东高速路桥、钒电池电解液等76个重点项目签约,总投资236亿元,其中京津冀项目占比超过50%,占全市比重超五分之一。同时设立总规模49亿元的10支产业投资基金,实施政企沟通早餐例会,营商环境不断优化。建设项目“五个一审批服务机制”荣获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,数字产业集群成功入选首批省数字产业集群认定名单、全市唯一。
这一年,看到了企业活力迸发,它上演动能集聚。2家企业在全国、全省专项领域实现数据资产入表,2家企业获批全省数据创新实验室,3家企业新入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,11家企业获评市级以上绿色工厂。目前,全区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“专精特新”企业121家,占全市总量16.13%;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6家,占全市总量19.36%;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75家,占全市总量11.67%,总量居全市第一。前三季度,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70%,全区企业正成为德州科技走廊的重要因子。
这一年,感受了城市建设步伐,它谱写智慧活力。多个城建项目不断刷新进度条,医疗中心北地块、金华茶城地块等27个重点项目及旧村拆迁2289.2亩。2279户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,推窗见绿、转角有景成为社区配套新常态。从智慧养老到数字出行,27个社区获评省级智慧试点或标杆社区,3个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入选全省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案例,东海国际、臻月兰庭两个项目获批全省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,其中,东海国际获评“全国首批高品质住宅”。在这里,“15分钟生活圈”,圈出宜居幸福之城。
这一年,彰显了民生事业的改善,它饱含喜悦与期盼。今年以来,教育医疗事业发展迅速,新建润德小学、实验学校2所中小学,德州理工职业学院入选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“最具吸引力”榜单,东部大学城初具规模,在校生规模达到10万人,留德率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,每年新增人口超过1万人;东部医疗中心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,为全省首次获批的三个项目之一,海吉亚医院投入运营。另外,学校护眼灯配备覆盖、充电桩供给等民生实事走在前列,多次举办马拉松、自行车、板式网球、足球等各项赛事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
这些成就,我们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受得到。
这些成就,令人振奋不已、心潮澎湃、信心倍增!
时间如江河,奔腾不息。回首2024,我们感慨:奋斗是实现成功的密钥,也是通往伟大梦想的阶梯;我们铆足干劲、奋力攻坚,全力以赴拼经济、搞建设;我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坐不住、等不起、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,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里。没有等出来的辉煌,只有干出来的精彩。当2025年这趟时间的列车驶来,一个崭新的征程再次开启。
奔跑、奋斗,依然是新一年的唯一答案。
期待明天会更好,是全体新区人共同的心愿与信念。让我们心向未来,仰望辽阔的天空,怀揣坚定的信念,迎着光,向前行!